2015年影响房价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开发商对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操控力。可能有人会对如此说法感觉奇怪,房地产市场及房价,除了政府以外,就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为何专门要提开发商操控力。其实一般人有所不知,开发商对市场及房价的操控能耐,已经远超过经济的范畴。
众所周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双寡头垄断操控的市场,开发商和政府,一个垄断市场的商品房供应,一个掌控土地的上市量。如此的寡头垄断,使开发商对房地产市场和房价的操控,变得易如反掌。
和一般人所以为的狭义的垄断操控不同,开发商利益集团对市场及房价最大的操控,还不在于他们对区域市场的自然垄断,而是他们对政府相关房地产决策及政策出台的“至关重要”的影响。
回顾中国房改这十几年来的历史,期间发生的三次大的房价波动,基本上是由开发商影响造成的政府政策变化导致。2003年发生的第一次房价大幅上涨,就是在任志强等开发商强力运作下,国务院下发了取消一般居民购买经济适用房、把普通百姓推向开发商的商品房市场的国务院18号文件所致。 导致的结果,就是全面实施18号文件的“房改新政”第一年(2004年),全国的商品房价格猛增了15.2%,不仅平均每平方米房价一年增加的金额超过了过去6年增加的总和,而且商品房价的增幅也达到过去几年平均水平的4倍多。到了2005年1-2月,全国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更是暴涨19.1%;国内第二次的房价暴涨,发生在2008年底的“救市”之后。而房地产救市政策的出台,同样也是强势的房地产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施压的结果;结果是直到上一届政府下台,一路暴涨的房价还没被“调控”下去;最新的一次房价暴涨发生在2013年,开发商的要挟使本来就对经济增长“如履薄冰”的新一届政府,一改过去的“调控腔”,在房市上“无为而治”。结果上任的第一年,一些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幅高达百分之十几甚至二十多,创下了这些年房价暴涨的新的记录。
所以说,在宏观政策层面对政府决策的影响,称得上是开发商对房地产市场及房价最大的操控。不过,到了2015年,政府对开发商所有的利好的救市政策几乎用尽,靠出台什么“新政”来救市,几乎是“山穷水尽”。
除了政治影响力上的“红利用尽”外,今年的开发商在房市供给还可能第一次面临“失控”的危险。过去商品房滞销,开发商可以通过囤地捂盘惜售,来制造人为的市场供求紧张,但随着今年3月1日实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及对房产税的预期所带来的存量房海量上市的冲击波,极有可能使市场上的商品房供求,第一次脱离了开发商的掌控。
粗略估算一下,全国城乡被房产税开征预期逼向市场抛售的存量住房,大约在30-50亿平方米左右,相当于平时3-5年左右的全国城镇商品住房销售的总量。尽管到2017年还有两年的时间,但就是平摊一下,每年的市场住房供应量,也可能是过去的几倍。